首頁 > 要聞 > 正文

寓教于勞,育才于勤(金臺隨筆)

2023-05-31 12:46:21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資料圖)

走進校園農(nóng)場,揮鍬鏟土、提水澆灌,種下綠色的希望;系上圍裙、烹飪一桌美食,在勞動中感受親情、傳承家風;動手動腦,體驗木工、泥塑等非遺技藝,加深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如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讓莘莘學子在實踐中切實感悟到勞動之美。

“不惰者,眾善之師也?!鄙羁縿趧觿?chuàng)造,人生也靠勞動創(chuàng)造。在孩子們心中深植勞動的種子,讓他們懂得物力維艱的道理,培育自立自強的精神,才能使其在思想、品格上獲得長久的滋養(yǎng)。自2022年秋季學期勞動教育“獨立成課”以來,各學校對勞動課程換擋升級,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現(xiàn)象得到扭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只有讓孩子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真正揮灑勞動的汗水,才能收獲勞動的快樂、理解勞動的意義。

勞動是成長的必修課,但如何上好這堂課,依然期待各方的實踐與探索。勞動教育是“一課”,更是“一育”,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應該深刻理解勞動與教育的關系,既要防止坐在教室里講勞動,也要避免“有勞動無教育”的現(xiàn)象。在播種、澆水、施肥的農(nóng)事勞動中,引導學生樹立親近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自覺;在整理書包、掃地、做飯的家務鍛煉中,讓學生感悟如何為家人和朋友帶去愛與幸福;在社區(qū)服務、公共設施維護等公益勞動中,讓學生意識到幸福生活源于無數(shù)人的默默付出與堅守……勞動是教育的手段,以勞引育,避免為勞而勞、流于形式,勞動育人才能取得潤物無聲的實效。

勞動不只是體力的付出,更有助于內在價值觀的生成和理性思維的提升。美好品德的培育、智力潛能的激發(fā)、健康體魄的鍛造、審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與特定的勞動場景密切相關。在勞動中講述勞動者的感人故事,在學生心中播撒崇德向善的種子,這便是德育;在勞動中引導學生思考工具的工作原理并進行設計與改進,這便是智育;在勞動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對美的構思與創(chuàng)造,提升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和審美能力,這便是美育……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動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形態(tài),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力抓手。

如今,勞動教育有了更多的“打開方式”。比如,在北京師范大學天津附屬中學,當講到古代灌溉知識時,歷史老師會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參觀早期汲水工具,還會與學校木工工藝課互動,讓學生動手制作水轉翻車等模型;在廣州市第五中學金碧校區(qū),學生們在化學課上做豆腐,動手體驗磨豆、過濾、煮漿、點鹵等步驟,老師則適時為同學們講解豆腐制作過程中的各種化學原理。生產(chǎn)車間講思政、竹藤編里談數(shù)學、建筑工地說物理、生態(tài)茶園聊地理等,像這樣別開生面的勞動課,如今在各地教學實踐中不斷涌現(xiàn),為勞動教育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不斷挖掘各學科課程蘊藏的勞動元素,打造銜接互動的勞動教育課程群,將更有助于在學科融通中實現(xiàn)勞動教育綜合育人的價值。

從“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到“勞則思,思則善心生”,諸多古訓格言都彰顯了勤儉自持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今天,勞動形態(tài)發(fā)生巨大變化,但勞動精神永不過時。上好勞動教育這堂課,既要開好勞動教育專門課程,也要做到全科滲透,還需要學校、家長、社會的共同配合。期待各地積極探索勞動教育新形式,挖掘勞動教育新內涵,讓學生在優(yōu)質的勞動教育中感受快樂、提升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31日 05 版)

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