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綜合 > 正文

中秋節(jié)古詩四句李白 你還知道其它的嗎?

2023-01-13 15:34:43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八月十五,大唐,長安,皇城興慶宮內(nèi),唐玄宗正在做著一場綺麗玄幻的夢。

傳說,正是這個夢,不僅成就了一首名曲——《霓裳羽衣曲》,更使得一個節(jié)日開始在民間盛行。


【資料圖】

這個節(jié)日就是中秋節(jié)。

唐玄宗所夢見的便是嫦娥飛升月宮的場景。據(jù)說玄宗在夢中聽見月宮內(nèi)仙樂縹緲,精通音律的他記在心中,醒來便叫楊貴妃譜曲而成《霓裳羽衣曲》,宮樂齊奏,舞蹈裊裊,熱鬧非常。

玄宗夢月宮而得《霓裳羽衣曲》的風雅故事,使得天下百姓一下子來了興趣,也開始聚集親人拜月祈福、賞月亮吃美食,看美景,歌舞相樂。從而中秋節(jié)大為盛行,并成為固定節(jié)日。

相比拜月,大家更加感興趣的便是賞月了。我想,也許他們也想一睹月宮之中嫦娥的仙姿。

事實上,自古帝王便有祭祀月亮的活動,這是先祖?zhèn)儗θ?、月,也就是天地萬物的敬畏與崇拜,祭祀活動,目的是為了感謝與祈福。北京有名的建筑月壇就是明朝皇家祭月的場所。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天子在春季要祭祀太陽,在秋季要祭祀月亮,以祈求天下五谷豐登。在民間,中秋也有慶豐收的活動。

唐玄宗的傳說真假難辨,但是中秋節(jié)在唐朝盛行民間卻是真的。而中秋節(jié)所蘊含的中國人的情懷也不僅僅是拜月祈福、慶豐收,更多的是望月寄思鄉(xiāng)之情。而思鄉(xiāng)之情的本質(zhì),是思親,渴盼著與親人的團聚。

月亮的陰晴圓缺正對著人間的悲歡離合。

望月思團圓的情懷,早在先秦時代便有了。《詩經(jīng)·國風》中有這樣一篇望月相思的民歌《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這首古代民歌,以“月出皎兮”描述了寫作的背景。大概的意思是作者在明朗的月亮之下思念自己心中的姑娘,望月光之皎潔而想起純潔的佳人,而這佳人應該也正在月亮之下緩步而行,款款望月,明媚動人。

《月出》正是表達了望月而忍不住思念佳人,想與佳人團圓的情感。

魏晉時期樂府中也有“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這樣望月寄情的詩句。可見到此,月亮正在慢慢落日詩人的口袋。

唐宋,寫月亮寄情的詩詞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我比較喜歡的是李白的《靜夜思》、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的《月餅》、張九齡的《望月懷古》。

下面就從這四首詩詞入手,具體分析中國人的中秋情懷。

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詩酒猖狂的李白也有憂郁的時候,當面對一輪明月,腦海中想起故鄉(xiāng)的親人,內(nèi)心對權貴蔑視而堅硬的心瞬間變得柔軟。中國人強烈的家族親族觀念與團圓的祈盼,讓那些無論遠離故鄉(xiāng)多遠的人心中總有一根線,牽系著故鄉(xiāng)的一切。

床前明月,猶如地上冷霜,秋深之夜,更顯得冷冷清清?!芭e頭”與“低頭”之間,天上的月亮之圓與人間的“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思故鄉(xiāng),意在思故鄉(xiāng)親人。

李白的這首《靜夜思》,有人贊其絕妙古今。言語簡單直白,而深情不淺。讀來不僅朗朗上口,更覺情思生動。

李白的中秋情懷是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寫這首詞時,在密州,與弟弟蘇轍已經(jīng)七年沒有見面了。蘇軾與蘇轍從小感情深厚,當年父子三人一同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后來各有官職,分散各地,長年不能見面。

所謂“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蘇軾在中秋之夜,大醉之后,對著圓潤的月亮而思人間的團圓,想起與弟弟久別而不得重逢,不禁傷感,傷感之余又思考了一下宇宙人生的哲學。

蘇軾的詩詞里,總有他的曠達與通透,面對月亮的陰晴圓缺,明白人間的悲歡離合不過是生活中最為平常的事情,千古難全。所以,與其埋怨,不如祝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嫦娟”。

蘇軾的中秋是樂觀的對親人的祝愿之情。

蘇軾的《月餅》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

這首月餅詩很有意思,蘇軾不愧為文壇上最著名的吃貨,一邊哭一邊吃月餅。月餅在當時還不叫月餅,而叫小餅,正是因為蘇軾的這首《月餅》流傳開來,從此宮廷上、江湖中才有了月餅這個稱呼。

雖然月餅不是蘇軾發(fā)明的,但月餅這個稱呼因他而來,所以也有人稱蘇軾為“月餅之父”。

月餅一直是中秋的標配,沒有月餅的中秋是不完美的。中國人把對月亮思團圓的情懷也融入月餅之中,幾乎所有的月餅都是圓如中秋天上月。

吃月餅與望月的所蘊含的中秋情感是一樣的。

張九齡的《望月懷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唐玄宗時期的宰相。這首《望月懷古》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第一句“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恢弘大氣,后面“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的意境又細膩生動,整首詩開合有度,意境優(yōu)美。而“相思”之情,即思念親人之情融于意境之中,不只生動,更是深情。

最后一句“不堪”“還寢”又表現(xiàn)出作者的樂觀。思而不見,不如夢里相逢。

這首寫中秋的懷古詩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與蘇軾的“千里共嬋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只是相比蘇軾的望月思親情懷,張九齡的情感表達要委婉含蓄許多。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千年前的月亮還在,千年前的人已隨煙云散,然而數(shù)千年來,中國人中秋望月寄情的情懷猶在。古人那時候受制于交通而不能夠經(jīng)常與親人團聚,現(xiàn)代人受制于生活而不能經(jīng)常與親人團聚。

古人常漂泊天涯,今人也是如此。陰晴圓缺,悲歡離合,從未改變。

人對故鄉(xiāng)的情感也未改變。甚至今人的鄉(xiāng)愁情節(jié)更甚于古人。因為故鄉(xiāng)的變化,讓我們對故鄉(xiāng)的記憶都變得單薄。故鄉(xiāng)已不再是當年的故鄉(xiāng),所有的鄉(xiāng)愁都是我們與童年記憶的一場靜默獨白。

而這種獨白在中秋月圓的氛圍里,顯得更加深沉。

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