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需要時時刻刻耳提面命,那會讓我們和孩子都不堪重負。
把握“可教時刻”,教育孩子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 | 初桃
(相關資料圖)
前段時間,我跟兒子的相處簡直一言難盡。
明明是在把我的人生經驗傾囊相授,他卻莫名煩躁,我說一句,他頂十句。
那日,我們在看迪士尼經典電影《海底總動員》,看到結局時,我說:
“你看,只要你認定一個目標,不管是什么事都是可以做到的?!?
沒想到,兒子臉一沉,眼皮一翻:
“不就看個電影嘛,至于嘛!”
“你天天就知道講道理,啥事你都能講一堆道理?!?
“我都六年級啦!什么道理都懂啦!”
語罷,這小子就進房間關上門了,徒留我這個老媽在原地氣得啞口無言。
前幾日,老師給我打電話,說兒子最近表現不好,帶著幾個同學,搞惡作劇捉弄老師。
“你家孩子雖成績不錯,可父母的還是得教育好呀!”
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平日沒少教呀!怎么越教,孩子越差?
當我為兒子的“叛逆”郁郁寡歡時,碰巧心理學專業(yè)的閨蜜來家里吃飯。
在我一頓聲淚俱下的吐槽抱怨后,閨蜜笑著說:
“孩子這樣,不是因為你道理講得少,而是你沒抓準對的教育時機?!?
接著,閨蜜給我一一介紹了3種最容易被父母忽略的“可教時刻”,我聽完,簡直醍醐灌頂。
我這才發(fā)現,自己活生生錯過了那么多教育孩子的契機。
當孩子做對,父母表揚
孩子就會越做越對
前幾日,偶然看到了樊登的一段演講,他提出了一個觀點:
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時間,是在孩子做對了一件事的時候。
接著,他分享了兒子3歲時的一件小事。
那日,樊登帶著兒子去參加同學聚會。在路上,兒子有些著急,他說:
“爸爸,走快點,可別遲到了?!?
樊登聽見,便蹲下來,鄭重其事地對兒子說:
“嘟嘟,你知道嗎?你身上有個品質,爸爸特別欣賞,那就是你不喜歡遲到。
你知道不遲到有多重要嗎?不遲到代表著對別人的尊重,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跟尊重自己的人打交道。
所以,不遲到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后來上學了,兒子每日都準時到學校,從來沒有遲到過。
5、6歲時,他還很驕傲地跟別人說:
“你知道嗎?我是一個不愛遲到的人。”
現實生活中,多少父母對孩子的表揚,總是停留在表面,用一句“你真棒!”就把孩子“打發(fā)”了。
其實,當孩子做對一件事,便是最有效的教育契機。
這時,父母對孩子的認可,就是一種正面強化。
得到了正面強化的孩子,才會把自己的優(yōu)秀品質延續(xù)下去。
想起了之前在閨蜜家看到的一幕:
那日,閨蜜在給孩子講公交車的繪本故事。
繪本里的公交車車燈從頭到尾都是黃色的,可在其中一頁里變成了黑色。
孩子發(fā)現了,便問為什么。
閨蜜經過檢查,猜測是印刷錯誤。
可她并不是隨口一句“人家印錯了”就把孩子敷衍過去,而是抱著孩子高興地說:
“你真棒!竟然發(fā)現了繪本錯誤的地方呢!”
“對呀,書上的也不一定都是對的,你以后也要帶著懷疑的態(tài)度去思考哦!”
如今想來,那也是一個“可教時刻”。
當孩子第一次擁有質疑精神時,閨蜜就及時肯定了他。
難怪這孩子后來成為了一個觀察能力特別好,遇事總愛問為什么的人。
曾在書上看到過一句話:
“正確是有慣性的,永遠別忽視了正確的力量。”
很多時候,孩子幫大人洗了一次碗、發(fā)現了考題的漏洞、或是幫助了一個小朋友,這些事情在父母眼里,都只是隨意表揚一下即可的小事情。
殊不知,這才是培養(yǎng)孩子美好品質的“可教時刻”。
一旦抓住,教育的力量便是四兩撥千斤。
當孩子犯錯,父母包容
孩子就會越錯越成長
知乎上有個話題:小時候當你犯錯,你父母都會怎么樣?
底下有個高贊回答:“一打二罵三懲罰?!?
高贊的背后,是很多80后、90后感同身受的心酸。
原來這位網友從小只要做錯一點事情,就會挨罵挨打。
“3歲時,我打碎了一個碗,媽媽用掃帚把我趕出門口罰站;可后來我還是會時不時打碎碗;
5歲時,我偷拿了家里5毛錢去村口買零食,爸爸一個耳光扇過來,罵我是小偷;但我沒零花錢時,還是會去偷拿爸媽的錢;
10歲時,我期末考試倒數第一名,媽媽氣得把我試卷撕了,罰我不能吃飯;可挨罵挨罰后,我成績并沒有提升……”
《父母的覺醒》一書中曾說:
“犯錯不應成為長篇說教和施以懲罰的理由,而應被看作是學習的窗口?!?
可這位網友的父母只把孩子犯錯當成麻煩、闖禍,只會一味責罵和懲罰。
所以,不管多少打罵,孩子依然會犯同樣的錯。
而有遠見的父母,會將孩子犯錯的時機,看作成長的契機。
曾有這樣一則新聞:
武漢有個男孩航航,暑假里迷上了一款游戲。
為了買裝備,他偷偷把奶奶微信錢包里的2000元全部花光了。
父母知道后,雖然很生氣,但他們還是壓抑住了怒火,選擇換一種方式教育孩子。
父母要求航航利用放學和周末的時間拾破爛攢錢。
航航自知有錯,只能滿大街小巷拾破爛賣錢還債。
這個過程很辛苦,可航航卻表示,他第一次懂得了賺錢的不容易,他還說以后再也不會亂花父母錢了。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說:“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
對于孩子而言,錯誤一定是無法避免的,但錯誤也一定是有其價值的。
很多時候,錯,才是對的開始。
當孩子犯錯,父母應當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用耐心的引導替代單純的責罰。
這樣,孩子的每一個錯誤,才能成為未來成功的鋪路石。
當孩子受挫,父母鼓勵
孩子就會越挫越勇
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中有位華裔媽媽靜涵的故事特別讓我動容。
靜涵把6歲的女兒茉莉送去學花滑,希望把她培養(yǎng)成未來的世界冠軍。
在學習了2年花滑后,茉莉第一次參加比賽,因為失誤頻頻而倒數第一。
受挫的茉莉很傷心,可爸爸卻表示,希望茉莉學會在失敗中接受失望。
圖片來源:騰訊視頻《了不起的媽媽》
而靜涵除了鼓勵茉莉繼續(xù)努力外,還有條不紊地給茉莉分析原因:
“你這次沒滑好,是因為你一直都沒滑好。但名次不要緊,要緊的是咱們知道問題在哪兒?!?
“你年紀最小,也才剛學2年,但媽媽看到了你的努力,媽媽還是很為你驕傲?!?
回到家后,靜涵還特意找出了比賽視頻,陪著女兒一起分析失誤的動作。
圖片來源:騰訊視頻《了不起的媽媽》
平日,靜涵也繼續(xù)堅持日日驅車百里,送茉莉去冰場練習。
教練不在時,靜涵就充當教練,在一旁細心指導茉莉。
經過不斷的努力,茉莉終于在下一個賽季一舉拿下銀牌,成為了年齡最小的獲獎者。
想起了《小王子》里的一句話: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跌入谷底,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當孩子受挫時,如果父母給予的是數落,那孩子就永遠會一蹶不振;
相反,如果父母給予的是鼓勵和支持,那么孩子才會有勇氣繼續(xù)前行。
記得曾跟一位育兒專家朋友討論過:現代父母,最缺的是什么?
朋友提出了一個我從未想到的答案: 很多父母都過于看重結果,忽視過程,他們都缺乏對孩子努力的認可。
然后他給我分享了一個案例。
有位媽媽來做咨詢,說她兒子心理素質特別差,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會垂頭喪氣,直接放棄。
可自己沒少鼓勵他呀!
朋友就問:你每次都是怎么鼓勵的呢?
這位媽媽回答:“就是叫他加油??!”
朋友一針見血地指出:你這樣的鼓勵是最無效的。你需要做的,是先認可孩子的努力。
比如,在孩子學騎車摔倒時,父母要說“你那么勇敢去嘗試,已經很棒了!下一次一定會更好!”
再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父母可以說:
“我看到你每次作業(yè)都特別認真地完成,你已經很努力啦!這次成績只是個意外,咱們一起分析一下吧!”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過一個名詞: 心理免疫力 。
指的是當一個人遇到困難并解決了后,內心會生出一種免疫力,等下次遇到類似困難,他會更有信心解決。
受挫,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受挫時,能被父母認可努力并支持鼓勵的孩子,才會有直面困難的勇氣。
往后余生,再遇挫折,孩子的心里便是從容,而非逃避。
有人說,教育,從來都不是艱辛的萬里長征。
因為好的教育,并不是父母時時刻刻跟在孩子身后,耳提面命,苦口婆心;
而是父母能夠善于觀察,抓住最關鍵的“可教時刻”:
當孩子做對時,父母越表揚,孩子越做得對;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越包容,孩子越能從中成長;
當孩子受挫時,父母越鼓勵,孩子越勇敢自信。
愿每個父母,都能在生活中抓住這些“可教時刻”,讓教育事半功倍,不再事與愿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