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場圍繞飲料品牌的狂歡在互聯(lián)網上如火如荼地上演。娃哈哈創(chuàng)始人宗慶后去世,引發(fā)了網友對這一民族品牌的集體緬懷和情緒宣泄。然而,當哀悼之情尚未褪去,追捧與攻擊的聲浪便迅速泛起。一邊是將娃哈哈捧上神壇,視其為"民族品牌"的典范;一邊是將矛頭對準其競爭對手農夫山泉,認為其"背叛"了民族利益。在非黑即白的輿論場中,理性的聲音顯得微不足道。
就在狂歡達到頂點之時,一個不和諧的聲音突兀地響起。柚香谷創(chuàng)始人宋偉,在其官方公眾號、抖音和視頻號平臺上,接連發(fā)布文章和視頻,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他的反對立場。他痛斥網絡上泛濫的"造神運動",直言過度拔高個別品牌、貼上"民族"標簽,實質上是在綁架消費者的選擇,扭曲市場機制。在他看來,消費者的青睞歸根結底要看產品和服務,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民族"光環(huán)。
宋偉的這番言論,無異于一記重錘,敲碎了狂歡者的夢幻泡影。是啊,究竟什么是"民族品牌"?誰有資格給一個品牌冠以這樣的稱號?難道僅僅因為它源自本土,就高人一等了嗎?恰恰相反,許多外資品牌經過多年深耕,已經融入國人的日常生活,為消費者創(chuàng)造了實實在在的價值,這難道不比空喊"愛國"更有意義?
事實上,"民族品牌"之說本就站不住腳。在全球化的時代,品牌的國界早已模糊。一個企業(yè)的股東可能來自五湖四海,一件產品的零部件可能跨越幾個大洲。如果非要用"民族"二字去劃分品牌陣營,無疑是開歷史的倒車。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經濟的騰飛離不開海內外企業(yè)的共同貢獻。懂得開放包容、在競爭中求發(fā)展,才是中國品牌的大智慧。
不可否認,將個別品牌神化、妖魔化的背后,是某些人出于私利的炒作。在流量至上的時代,制造話題、點燃情緒是吸睛的利器。當"民族品牌"淪為博眼球的工具,理性討論品牌優(yōu)劣的空間就被擠壓了。在鍵盤俠的帶節(jié)奏下,消費者的判斷力開始遲鈍,品牌方的聲音開始失真。久而久之,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必將被扭曲,品牌追求卓越的動力也會枯竭。
在此,我們不禁要問:品牌競爭,本該是創(chuàng)新與服務的角力,何時淪落到靠"民族"博眼球的地步?消費者追捧一個品牌,本該看重其品質與口碑,何時被簡單粗暴的情緒綁架?企業(yè)爭相標榜自己"愛國",卻罔顧產品安全、消費者權益,這是對"愛國"最大的褻瀆。歸根結底,品牌要贏得尊重,唯有腳踏實地、創(chuàng)新進取,在誠信中塑造美譽度。任何投機取巧、蒙混過關都是竹籃打水。
宋偉之所以挺身而出,正是看透了"民族品牌"這張大旗下的種種亂象。他歷數娃哈哈抄襲模仿同行產品的劣跡,揭露了民族品牌光環(huán)下的原罪。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品牌,應該成為行業(yè)創(chuàng)新的領跑者,而不是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如果抄襲山寨成了常態(tài),還談何民族自信?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狂熱的造神運動中,任何質疑的聲音都有被網暴的風險。明明是恪守商業(yè)道德、捍衛(wèi)創(chuàng)新精神,卻可能招致"不愛國"的惡毒攻擊。這種非理性、極端化的輿論生態(tài),不僅傷害了理性發(fā)聲的個人,更給整個營商環(huán)境蒙上了陰影。倘若任由這種風氣蔓延,真正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們,還敢不敢堅持初心、砥礪前行?
認清"民族品牌"背后的本質,我們才能跳出狂熱與盲從的怪圈。品牌至上、創(chuàng)新為王,這是發(fā)展的永恒主題。對那些靠山寨起家、卻打著"民族"旗號的品牌,我們要敢于撥開迷霧、直面真相;對那些埋頭創(chuàng)新、躬身服務的企業(yè),我們要給予更多掌聲和支持。唯有如此,中國品牌才能在良性競爭中茁壯成長,以卓越品質征服世界。
狂歡終會散場,迷思終會破滅。愿我們以理性和智慧去認知每一個品牌,用行動和選擇去推動優(yōu)勝劣汰。相信在消費者的共同守望下,真正偉大的民族品牌一定能夠熠熠生輝,屹立于世界之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