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9歲博士因社恐1月叫2次救護車”的話題沖上熱搜第一,也讓關于“社恐”的討論重回人們視野。如今,不少年輕人給自己貼上了“社恐”標簽。一項問卷調(diào)查顯示,超八成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輕微“社恐”,只有約12%的人認為自己完全不“社恐”。
(相關資料圖)
現(xiàn)在的信息技術讓社交變得越來越觸手可及,可人們卻為什么越來越“慫”,越來越逃避社交呢?
1、你的“社恐”可能只是個標簽
“有一次我在電梯里碰到同事,就打了個招呼,結(jié)果同事竟然沒理我。以后再遇到的時候,也都沒有打招呼,大家低著頭各自走開?!?/p>
23歲的北京姑娘李曉北(化名)說起了不愿主動打招呼的理由,據(jù)她講述,那種尷尬的感覺,讓她即便貼著墻角低著頭走,也不愿意再與對方主動交流?!岸也恢晃疫@樣,對方也是低著頭,沒有主動跟我說話,估計他也是有點‘社恐’吧?!睆垥员毖a充說,“最讓人不舒服的就是這種情況,互相認識,但是并不熟悉。如果互相不認識,擦肩而過也不會有社交的必要,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話,也會自然而然打招呼開玩笑,就怕那種‘應該認識,但又沒有交流過’的情況,誰都不愿邁出第一步。”
采訪過程中,不少人向記者表示,確實有些社交會成為一種負擔?!氨热缭诮o領導、客戶打電話之前,都得做很久心理建設”“一站到臺前或者人多的地方就犯怵,上課肯定坐后排,聚會也會找個角落躲起來,害怕被點到”“很難主動開啟一段親密關系,有時候特別佩服甚至羨慕那種自來熟的人,但自己怎么都做不到”……與此同時,幾乎所有自稱“社恐”的受訪對象,也都有一個“可以肆無忌憚聊天”的圈子。
“很大程度上,他們不是害怕社交,只是害怕跟不熟悉的人社交、聊不熟悉或不自信的話題?!痹谥醒朊褡宕髮W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方曉恬看來,“社恐”已不再特指一種焦慮性神經(jīng)癥,而成為青年人給自己社會退縮行為打掩護而貼上的標簽。聊不上天的場合,貼個“社恐”標簽避而遠之。
2、線上交往不能代替現(xiàn)實交往
近期,記者就青年人社交情況訪談了一些高校學生,約70%的人表示更傾向于線上交流?!鞍l(fā)送文字信息可以反復斟酌”“有時候不想第一時間回復信息,就可以當作沒看見,給自己一個緩沖的時間”“線下就不一樣了,很容易尷尬和冷場,這個時候就很累”……
當下,通過網(wǎng)絡社交媒體或者網(wǎng)絡社群組織進行社交活動不但更受青睞,甚至一些在線下“社恐”的年輕人,在網(wǎng)絡社群中會一躍而起成為“社?!保床蠲黠@。
有專家認為,網(wǎng)絡社交可以只輸出特定經(jīng)過選擇或美化的內(nèi)容,比如主播展示其唱歌、演奏等特長就能獲得粉絲喜愛,一句字斟句酌的文案就能引發(fā)對方共鳴?!皳P長避短”的交流更容易滿足社交期待,所以在網(wǎng)絡空間更容易成為“社牛”,“足不出戶”社交成為一種趨勢。但是,網(wǎng)絡空間真的能讓“社恐”人擺脫煩惱嗎?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袁紅梅教授已從事學生心理咨詢工作近20年。在她印象中,相較于以前學生大多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沖突、被孤立、歧視等尋求心理咨詢,如今很多學生求助于她,則是因為孤獨。
“有些線上社交看起來很熱鬧,每天都安排得很滿、互動很及時,而實際上這種忙碌填補不了空虛。有很多學生對我說,其實這種交流一旦停止下來,內(nèi)心的孤獨感反而更強烈?!痹t梅說。
“線上交往是現(xiàn)實交往的延伸和補充,它不能完全代替現(xiàn)實交往??桃饣乇墁F(xiàn)實社交,是不完整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當下,線上交往的優(yōu)勢和必要性愈加凸顯,為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袁紅梅團隊一直堅持開展線上心理咨詢服務,但在她看來,“線上咨詢”只是一個過渡空間,“我更鼓勵學生走出網(wǎng)絡社群,更多地從線上走向線下,在現(xiàn)實中多交流多互動”。
3、別怕出丑,把心態(tài)放平
“太‘社死’了,尬到用腳指頭摳出三室一廳?!边@句話聽多了,袁紅梅也能隨口“引用”。
“社死”本來是一個網(wǎng)絡流行語,指在大眾面前出丑,或在社交圈中做了很丟人的事情,沒有辦法再去正常地進行社會交往。害怕“社死”也成為青年人社交圈中的高頻話題。
“有些人從小生活就被過度保護,或者在不太恰當?shù)墓膭钍浇逃虚L大,可以說基本沒受過什么挫折,有一些‘我很棒’的‘完美人設’。在這樣的自我認知下,如果日常社交表現(xiàn)沒有達到想象中的效果,或者出現(xiàn)一些意外、挫折,沒有呈現(xiàn)出完美的狀態(tài),就成了他們口中的‘社死’?!痹t梅告訴記者,用現(xiàn)在大學生的話來說,平時給自己加了一個“完美”的濾鏡,而這個濾鏡一旦被打破,面對真實情境的時候,無形中就會夸大自己面臨的尷尬和局促,過于放大自己的小瑕疵,只要有一點不好的反饋,就會忽視其他好的反饋。
“把心態(tài)放平,我們既要體驗到交往的高光美好時刻,也要不可避免地體驗一些交往當中的挫折、失敗等場景,這樣才會慢慢形成一個更加穩(wěn)定的、更好的交往狀態(tài),才能游刃有余地去表達、去表現(xiàn)、去社交。”袁紅梅說。
4、人際交往是一個實時互動的過程
30歲的北京小伙兒張曉南(化名)與相親對象在線上聊了一個月,幾乎覺得找到了“真命天女”,看著對方照片覺得漂亮可愛,而且兩個人興趣愛好也相似,每天一有時間就互相發(fā)信息。滿懷期待一個月后終于見了面,張曉南覺得對方比照片里普通一些,興致略低的他面對面聊天也有些沒話找話?!皼]了之前那種心有靈犀的感覺”。“回家以后我還給她發(fā)了個信息,沒有回我,第二天就發(fā)現(xiàn)我被拉黑了,估計她對我也有點‘下頭’吧。”張曉南說。
對于這種“見光死”的現(xiàn)象,袁紅梅表示,“社死”也好,“見光死”也罷,都是對社交有一個比較高的預期,或覺得自己“自帶光環(huán)”,并希望自己表現(xiàn)完美,或?qū)Ψ降念A期也比較高,存在“完美預設”。
“尤其是線上互動交流,對語言文字之外的表情、性格等,有一定想象、美化的成分,很容易把預期提高。其實,既不用過分美化社交行為,也不用把在社交時遇到的挫折過度恐怖化,這本來就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痹t梅說。
“哪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害怕失望罷了?!本W(wǎng)上的雞湯文案,道出了不少人面對社交時的復雜心態(tài)。
在記者訪談過程中,平等、真誠、盡興、沒有偏見和歧視、志趣相投等,構(gòu)成了受訪年輕人眼中理想社交的關鍵詞。袁紅梅也表示,人際交往是一個實時互動的過程,隨時可以更正調(diào)整,互動和交往更多,社會關系才會更趨真實、和諧,“這對于我們的心理健康、維持人際關系和提升人生幸福感,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光明日報記者 劉華東 王妤心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