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名制平臺建立、總承包單位收回直接的工資代發(fā)權,讓建筑勞務市場克扣工資等亂象減少,用工更加規(guī)范。隨著改革的深入,業(yè)內人士認為,以勞務企業(yè)綜合分包為主的傳統(tǒng)用工模式將走向以施工作業(yè)企業(yè)單純提供合格勞動力資源為主的新型用工模式。此外,總承包企業(yè)將向工業(yè)化生產轉型,建立自有技工隊伍,從而打破勞務外包工比例較高的現狀。
9月24日,因為人員工資的一些數據需要核對,詹朝湘電話通知鋼筋組的班組長宋豐(化名)到項目辦公室溝通。坐在工位上透過一樓窗戶,她看到頭戴安全帽、身穿安全背心的宋豐大步朝自己的方向走來。作為勞務實名制管理專員,詹朝湘當然清楚,宋豐不是常規(guī)意義上的班組長,而是鋼筋班組40余名工人的勞務經紀人,轉型前也就是業(yè)內俗稱的包工頭。在幾乎所有的建筑工程中,不同工種的“宋豐們”一直是項目建設者中微妙的存在。
包工頭,一個10多年前明確被政府在行業(yè)內取消的身份,正逐步從建筑勞務市場消失并以另外一種身份存在。他們手中攥著緊俏的工人隊伍,工程單位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他們,但也同樣在多方面心存戒備。隨著實名制平臺建立、總承包單位收回工資代發(fā)權,由包工頭帶來的克扣、拖欠工資等亂象減少,用工逐漸規(guī)范。
工程方組織工人存在一定難度
“越過勞務經紀人,真的就招不到工人嗎?”
“能,但遠遠不夠。”面對記者的提問,詹朝湘的回答斬釘截鐵。
詹朝湘目前所在的中建四局三公司首開晟泰項目,采用的是小班組管理模式,農民工人數多、流動量大,因為工作需要,她和班組長之間打交道頻繁。今年初疫情期間項目復工過程中,她也親眼目睹了在組織工友們歸隊時勞務經紀人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盡管我們派出了車到工友所在地去接,但也可以說人是他們組織回來的”。
隨著規(guī)范建筑勞務市場的政策逐步出臺,包工頭的用工形式被杜絕了,以前的包工頭紛紛轉型以勞務經紀人的身份組織工人與工程方對接。
詹朝湘稱,當前絕大多數勞務公司名下只有少量的管理者,沒有穩(wěn)定的工人隊伍,“沒有勞務經紀人的話,現階段組織工人有一定的難度”。
建筑行業(yè)是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需要大量的工人作為支撐。由于建筑行業(yè)技術含量低、門檻低,分散靈活的建筑工人需要勞務經紀人作為紐帶連接上工程方。在中建科工西部大區(qū)任安全總監(jiān)的高成子,有著10余年的工程單位從業(yè)經歷。他告訴記者:“過去的包工頭、現在的勞務經紀人,手握工程資源和人力資源,無論對于總承包企業(yè)還是農民工而言都掌握著話語權。”
“農民工班組通常有著極強的地域性,包工頭一般是團隊中最初的務工組織者,威信高、影響力大,班組成員對其有著較強的身份和情感認同。”高成子認為,也正是因為這樣,盡管作為又一層賺差價的中間商,包工頭即現在的勞務經紀人的存在無疑會提高用工成本,但至少在當前,仍是工程建設中很微妙的存在。
勞務經紀人手中籌碼越來越少
詹朝湘目前所在的項目一共與10個勞務公司同時合作,每個月都要與不同工種的勞務班組長進行工資的最終核算,之后再將他們提交的工資表在項目上公示。這樣的管理模式曾因透明度高而遭到勞務經紀人的不滿與抵制,不過改革的大勢已然不可逆轉。
去年以來,全國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可以實時記錄農民工進出工地、考勤、工資支付等信息,發(fā)生勞資糾紛時,這些信息可作為真憑實據助農民工維權;通過平臺可以建立工資專戶,實行銀行代發(fā)工資制,防止發(fā)生欠薪;此外平臺還能顯示農民工技能水平等信息,相當于為其制作電子簡歷,有助于流動頻繁的農民工找到合適的工作。
“實名制用工改革后,很多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中建三局北改之星中際廣場項目經理吉聲寶告訴記者,過去進場工人干了多少活、干了多長時間、工人工資占比多少,工程方不掌握,只有勞務經紀人心里清楚,因此勞務經紀人對上對下都具有很高的裁量權。實名制信息化管理后,多少工人進場、工作時長都有明確記錄,再通過產值對工資進行核算,工資克扣等亂象沒有了暗箱操作的空間。
此外,在采訪過程中,工程方單位的相關負責人都提到了5月1日正式實施的《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其中明確提出了“工程建設領域推行分包單位農民工工資委托施工總承包單位代發(fā)制度”。“針對工程建設領域工資支付要經過總承包單位、分包單位、包工頭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容易被截留、克扣的問題,施工總承包單位通過專用賬戶直接將工資發(fā)到農民工本人的銀行賬戶,工資支付環(huán)節(jié)減少。這樣的規(guī)定雖然加大了總承包單位的管理壓力,但卻是一項對勞務經紀人強有力的限制舉措,他們手中的籌碼越來越少了。”吉聲寶說。
總承包單位向建立自有技工隊伍轉型
盡管勞務經紀人的實力與勢頭銳減,但短期內,工程方在建筑市場的用工仍無法完全擺脫他們的制約。
中建科工四川分公司副總經理王博在基層項目摸爬滾打10余年。在他看來,包工頭的角色在建筑領域消失或被取代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農民工群體真正轉型為產業(yè)工人,就業(yè)不再是群體組織化的行為,而是自主選擇;另一種則是包工頭、勞務經紀人成長為規(guī)范的勞務公司或是進入勞務公司成為人力資源的管理者。
“目前市場上只有極少數從早期包工頭升級轉型為合法規(guī)范的勞務公司。”詹朝湘告訴記者,她所在的項目今年以來最高峰時用工量在400人左右,其中由勞務經紀人帶隊進場的情況仍占有相當高的比例。根據她所了解的情況,在合作的10家勞務公司中,僅有1家是真正從包工頭起步、歷經10余年時間發(fā)展成勞務公司的。
不過,對于當前建筑市場的勞務用工走向,王博仍持樂觀態(tài)度。他認為,隨著建筑業(yè)步入深化改革的新階段,一方面以勞務企業(yè)綜合分包為主的傳統(tǒng)用工模式將逐步退出舞臺,走向以施工作業(yè)企業(yè)單純提供合格勞動力資源為主的新型用工模式。此外,裝配式建筑體系的興起,也將促使總承包單位向工業(yè)化生產轉型,建立自有技工隊伍,從而打破勞務外包工比例較高的現狀。
“為了避免勞務糾紛和結算爭議,目前我們正在推進精細化勞務發(fā)包計價模式,將勞務隊伍利潤明晰化,這樣對企業(yè)精細化管理和項目質量安全管理都十分有利。”王博稱,盡管在用工制度改革的過渡時期,勞務企業(yè)、施工隊和班組承擔總承包企業(yè)施工作業(yè)主體任務的地位不會改變,但這些新舉措、新路徑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勞務用工朝著更加規(guī)范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