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廣泛關注與質疑的“最小恐龍”引發(fā)“最大烏龍”爭議論文——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3月中旬發(fā)表的琥珀中發(fā)現迄今最小恐龍的封面文章,北京時間22日夜間正式撤稿。
施普林格·自然向媒體提供該論文通訊作者鄒晶梅(Jingmai O’Connor)的撤稿說明稱,“我們作為作者,現撤回這篇論文,以免不準確的(分類學)信息繼續(xù)留在文獻中。盡管對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的描述仍然是準確的,但一個新的尚未發(fā)表的標本給我們有關HPG-15-3(發(fā)表論文化石標本)的演化樹位置的假說帶來了疑問”。
該論文第一作者邢立達通過微博回應,經論文通訊作者代表所有作者與Nature雜志協(xié)商,“我們決定從Nature撤回這篇論文。科學是一個反復驗證,不斷接近真相的過程。我們感謝在這個過程中,對我們提出各種意見的學者與朋友們”。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科學網發(fā)表《學術論文豈能一撤了之!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認為,撤稿非小事,應像對待論文發(fā)表一樣嚴謹地對待撤稿。
有古生物學家指出,在古生物研究中撤稿實在少見,直言此次撤稿“是古脊椎動物學界的恥辱”。
據了解,《自然》2020年3月12日封面文章稱,中外科學家通過合作研究,在緬甸北部一塊約有9900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發(fā)現迄今最小恐龍,大小與現存最小的鳥類蜂鳥相當,并將其命名為寬婭眼齒鳥。
這一論文發(fā)表后備受學界關注,并隨即引發(fā)廣泛爭議。多位學術同行次日聯合發(fā)表《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質疑文章,從爬行動物演化關系、整體外形的趨同演化、標本解剖特征等方面提出十大疑點,認為斷定“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很可能是蜥蜴。
隨后,一些國際同行也紛紛指出“寬婭眼齒鳥”標本分析的缺陷。“最小恐龍”相關爭議與質疑也一直持續(xù)。(完)